用于将细菌区分成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之染色液。传统革兰氏染色方法对于脱色时间较难掌控,往往因为脱色过度,而将应该是Gram阳性菌误染成Gram阴性菌,其所花费的时间更长达4分钟之久。快速革兰氏染色液可以大幅缩短染色时间,整个染色过程只需1分钟,而且几乎没有伪阴性惰形发生,是目前实验室最佳的选择。试药内容:1.结晶紫(Crystal Violet) x 1 250ml2.碘液(Iodine Solution) x 1 250ml3.脱色剂(Decolorizer) x 1 250ml4.沙黄溶液(Safranin Solution) x 1 250ml操作方法:1. 加结晶紫,染色10秒,之后水洗,甩干。2. 加碘液,染色10秒,之后水洗,甩干。3. 以脱色剂脱色10~20秒,之后水洗,甩干。4. 最后加沙黄溶液,复染10秒,之后水洗。5. 以滤纸吸干或在空气中阴乾后,镜检。结果判定:Gram阳性菌(Gram-Positive)呈紫色。Gram阴性菌(Gram-Negative)呈红色。
发布时间:
2019
-
07
-
18
浏览次数:96
1、操作步骤 (1)取下显微镜的防尘罩,接通电源,开启电源开关,根据玻片性质调整内置照明灯光亮度及光圈大小,使视野亮度处于合适范围; (2)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片放到载物台上,用标本片夹持器夹好,转动移动手轮使等观察样品大致位于物镜正下方; (3)拉开显微镜的电子眼,并打开电脑上的工作站,将屏幕调整到合适大小移到中间; (4)先用低倍物镜(4倍)观察样品,转动粗准焦螺旋和移动手轮,把样品移到视野中间并调至清晰; (5) 转动转换器,使高倍物镜(10倍)对准样品,调节细准焦螺旋,使视野清晰;如果样品稍有偏离视野中央则调节移动手轮把样品调到中央; (6) 再次转动转换器,使高倍物镜(40倍)对准样品进行观察,方法同10倍物镜操作方法;此时视野亮度可能会变暗,应当调节内置照明灯光亮度及光圈大小使视野亮度处于合适范围; (7) 观察完样品后,取下载玻片,先将聚光器降下,再将物镜转成“八”字形,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下降,以免接物镜与聚光器相碰,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,关掉电子眼及工作站,关闭电源,罩上防尘罩,将显微镜归位。 2、日常维护 (1)显微镜要放在干燥的地方,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和使用; (2)不要随意取下目镜,以防止尘土落入物镜,也不要任意拆卸各种零件,以防损坏...
发布时间:
2019
-
09
-
30
浏览次数:79
摇出式聚光镜(Swing out condenser)在使用低倍物镜时(如4X),由于视场大,光源所形成的光锥不能充满整个视场,造成视场边缘部分黑暗,只中央部分被照亮。要使视场充满照明,就需将聚光镜的上透镜从光路中摇出。
发布时间:
2019
-
09
-
20
浏览次数:64
TB菌因细胞璧富含脂质,因此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。TB Stain结核菌染色液为化学染色剂,主要用于对结核杆菌等抗酸性菌的化学染色。抗酸染色一般有二种常用方法:1)硷性复红法(Ziehi-Neelsen法);2)萤光染色金胺O法(也称为金胺O-罗丹明法)。本染剂系应用的方法原理改良而成,染色过程不必加热。结核菌、麻疯杆菌等抗酸性菌,因其菌体表面有一层类脂或脂质之皮膜不易着色,但一经着色后,酸及乙醇的作用亦是不容易把它脱色。利用此特性并以增强的染色予以染色,然后再以酸及乙醇加以处理,使其脱色后对比染色,此时抗酸性菌仍是固定着最初染上的颜色(红色),也就易于监别。结核菌染色液 试药内容:1. Carbolfuchsin x 1 250ml(碳酸复红溶液)2. Acid Alcohol x 2 250ml(酸性酒精)3. Counter Stain x 1 250ml(复染剂)操作方法:1. 涂片经火焰固定,加碳酸复红溶液于涂片上,染色10min。(不需加温步骤 )2. 放冷后,水洗。(水洗之后,尽可能将水份沥乾或以滤纸吸干)。3. 加酸性酒精脱色2min。4. 水洗。(假设标本面还可以看到残存红色时,再添加酸性酒精至完全脱掉红色为止)。5. 加复染剂染色10~30秒,水洗、干燥、镜检。结果判定:抗酸性菌(为结核菌)呈红色,其它细菌及细胞呈蓝色。结核菌...
发布时间:
2019
-
07
-
02
浏览次数:91
1、相差物镜的调换安装从物镜转换器上拆下普通物镜,旋入相差物镜,与普通目镜配套使用。 2、转盘聚光器的调换安装旋转聚光器升降螺旋,把普通明视场聚光器至最低位,旋松固紧螺丝,卸下聚光器。把转盘聚光器安放到相应位置上,旋紧固紧螺丝,转动聚光器升降螺旋,使聚光器升至最高位置。转盘聚光器的标示孔,朝向操作者。此时,转盘聚光器上面的聚光镜部分,进入光路;下面的环状光阑转盘,可视需要转动使用,把与物镜匹配的环孔旋入光路,使之处于转盘聚光镜下。 3、把绿色滤色镜放入镜座的滤色镜架上转盘聚光器调换安装后,要进行合轴调中,使聚光器的光轴与显微镜的主光轴合一。其步聚如下: (1)把转盘聚光器的环状光阑调至“0”位,明视场照明的普通可变光阑进入光路。 (2)旋转聚光器升降螺旋,聚光器升至最高位。 (3)接通照明光源,使视场明亮。 (4)把被检样品放到载物台上,用低倍(4×)物镜聚焦。 (5)缩小镜座上的视场光阑开孔,至最小。 (6)从目镜观察,在暗视场中可见一缩小的、明亮的、多角形的视场光阑图像。 (7)转动转盘聚光器的两个调中杆,推动聚光器,把视场中的明亮的多角形的视场光阑图像,调至视场中央。 (8)开放视场光阑至视场同大,视两者周边是否完全重合;否则,复用调中螺杆,使聚光器精神调中。...
发布时间:
2019
-
09
-
30
浏览次数:169
DIC 与相差成像技术的最根本区别体现在它的光学基础上。通过比较可知,这两种“对比增强型”成像效果区别明显,但同时又有很多相似之处。扩展阅读:倒置显微镜微分干涉观察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? 在相差成像中,图片的密度区别源于光通过样品时的路程长短不一。灰背景正相差下,那些较厚的区域(光程长)在视野中呈现较周围暗的效果;相对的,较薄的样品或折射率低于周围介质的样品在视野下则要亮些。 在DIC 成像技术中,情况又有些不同。DIC 成像时,决定对比度的首要因素是光通路中的梯度变化(即光波传播方向上的变化率)。梯度大的区域在视野下对比度高,并呈现出“伪立体”效果——这是DIC 的特征效果;而梯度较小的区域,如扁平的上皮细胞,则不会有很明显的对比度呈现,而且灰度值通常与背景相同。除了这两种成像技术机制上的差异,它们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不同。如Figure 1 所示,为DIC 及相差技术下三组相同的样品利用数字相机获得的图片。图中第一行采用的是DIC 成像技术,下面一行采用了相差成像技术。我们可以看到,Figure 1(a) 图中细胞及细胞核的周围有一圈光晕存在,而Figure 1(b) 中则不存在这一现象。DIC 研究表明(方法未列出),在细胞的表面有细菌分布,而利用相差技术则检测不到这一效果。 ...
发布时间:
2019
-
09
-
30
浏览次数:1077